[1]杨建云. “区域经济学”课程思政大纲的制定与实现[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29-31.
[2]桑百川,杨立卓. 拓展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关系:基于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 经济问题,2015(8):1-5.
[3]孙涛,吴琳,王飞,等. 大规模航运数据下“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贸易网络分析[J].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8,20(5):593-601.
[4]葛剑雄. “一带一路”的历史被误读[J]. 环境教育,2015(5):53-54.
[5]王志远. “一带一路”的历史地理及其当代价值[J]. 欧亚经济,2016(3):52-64.
[6]周洁. “一带一路”历史文化观再思考:兼谈丝路文化遗产的价值发现与开发传承[J]. 中华文化论坛,2017(11):44-50.
[7]王治来. 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建设[J]. 西域研究,2017(2):98-106,142.
[8]葛剑雄. 存在与影响: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J]. 思想战线,2016,42(5):1-3.
[9]张象. 论古丝绸之路历史对现实的启示[J]. 安徽史学,2018(3):5-11.
[10]张晓红,詹小美. “一带一路”生成发展的历史逻辑[J]. 广西社会科学,2017(10):149-154.
[11]袁黎明. 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
[12]马建春. 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贡献[J]. 社会科学战线,2016(4):81-87.
[13]赵凌飞. “一带一路”史研究综述[J].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8(1):89-102.
[14]王健. “近代丝绸之路”: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历史跨越的重要节点[J]. 南京社会科学,2017(3):144-150.
[15]刘卫东,田锦尘,欧晓理.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6]袁剑. 丝绸之路、地方知识与区域秩序:“丝绸之路”的概念、话语及其超越[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4):73-79.
[17]徐波. 中国外交:从历史资源中汲取正能量:对丝绸之路与郑和远航的比较[J]. 中国周边外交学刊,2015(1):108-129.
[18]杨宇,夏四友,钱肖颖. 能源转型的地缘政治研究[J]. 地理学报,2022,77(8):2050-2066.
[19]王义桅. 世界是通的:“一带一路”的逻辑[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20]杜德斌,马亚华. “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J]. 地理研究,2015,34(6):1005-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