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兴平. 高校“大思政”格局的理论定位与实践建构[J]. 思想教育研究,2018(4):104-108.
[2]宋家本. 建党以来高校育人方式发展的历史沿革、理论基础与实践逻辑[J]. 决策与信息,2022(8):89-96.
[3]吴晶,胡浩.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 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4]楚国清. “大思政课”善用之[J]. 北京教育(高教),2023(3):6-21.
[5]俞优红,郑和淋. 课程思政建设“热”现象的“冷”思考[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1):12-14.
[6]魏晓芳,吕飞,朱建达,等. 地方建筑类院校城乡规划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以苏州科技大学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教育观察,2023,12(13):98-101.
[7]吴一,冯长利. 善用“大思政课”研究综述与展望[J]. 教育观察,2023,12(19):45-49.
[8]尹智,费鲜芸,王继刚,等. 《人文地理学》的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J]. 北京测绘,2020,34(11):1661-1666.
[9]付贺梅. 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以保定学院为例[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2(4):42-46.
[10]韦立立. 基于协同育人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探讨: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J]. 现代职业教育,2020(18):8-9.
[11]陈展图,黄婷,农爱香,等. 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学系列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讨[J]. 教育观察,2021,10(17):39-41.
[12]戴嵘. 新时代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2(5):123-125.
[13]张亦汉,陈文林,黎政铿,等. 人文地理专业的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案例式教学改革及其思政融入[J]. 科教文汇,2022(22):71-73.
[14]颜梅春. 人文地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探索[J]. 大学教育,2020(7):98-101.
[15]黄晓军. 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思路与设计[J]. 地理教学,2022(1):12-16.
[16]刘创,王月,陈玉萍,等. 人文地理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合策略研究[J]. 教育观察,2021,10(37):34-36.
[17]赵婷婷,陈景鑫,曹勇安. 大思政课程观视域下课程协同育人体系构建与路径探索[J]. 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23,17(1):169-181.
[18]盛连喜,张澍军. 略论高校“三育人”工作的理论与实践[J]. 高校理论战线,2000(5):38-41.
[19]秦树理. 国外公民教育的启示[J].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3):14-17.
[20]叶安胜,赵倩,周晓清. 新时代背景下“大思政”育人格局的构建与探索[J]. 中国大学教学,2021(7):16-20.
[21]潘懋元,王伟廉. 《高等教育学》[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2]王兴平. 城乡规划专业“三三三”育人新模式探索:东南大学的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22,31(6):35-41.
[23]樊杰. 中国人文地理学70年创新发展与学术特色[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49(11):1697-1719.
[24]向铭铭,喻明红,彭黎君. 城乡规划工程类课程的思政要素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37):48-49.
[25]索比·泰维尔,玛丽·库古勒,侯元丽,等. 重温《学习:内在的财富》:评估1996年德洛尔报告的影响(下)[J]. 世界教育信息,2014,27(17):12-17.
[26]刘建军. 进一步重视科研在高校育人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中国高等教育,2015(6):34-37.
[27]李景林,闫守轩. 地方本科院校科研育人的多维困境及实现路径[J]. 教育科学,2021,37(4):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