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钰瑶,赵 媛.人工智能对国内劳动就业影响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2021,21(02):086-92.[doi:10.3969/j.issn.1672-1292.2021.02.014]
 Zhang Yuyao,Zhao Yuan.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2021,21(02):086-92.[doi:10.3969/j.issn.1672-1292.2021.02.014]
点击复制

人工智能对国内劳动就业影响研究综述
分享到: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工程技术版)[ISSN:1006-6977/CN:61-1281/TN]

卷:
21卷
期数:
2021年02期
页码:
086-92
栏目:
管理科学与工程
出版日期:
2021-06-30

文章信息/Info

Title:
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in China
文章编号:
1672-1292(2021)02-0086-07
作者:
张钰瑶赵 媛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Author(s):
Zhang YuyaoZhao Yuan
Ginling Colleg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关键词:
人工智能劳动就业影响机理影响结果研究综述
Keyword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employmentimpact mechanismimpact resultsresearch review
分类号:
C931.6; C97
DOI:
10.3969/j.issn.1672-1292.2021.02.014
文献标志码:
A
摘要:
利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梳理了1980年以来人工智能对劳动就业影响的国内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的研究议题主要包括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制、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的影响、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形态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劳动过程与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体来看,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与劳动力市场相关的议题; 理论性的论述占大多数,而具有说服力的实证研究较少; 宏观性的研究较多,深入企业与生产现场考察的微观研究较少. 未来应进一步拓展研究主题,进行多种视角与跨学科研究,重视实证研究与微观研究.
Abstract:
Using citespace keyword co-occurrence analysis method,this paper combs the domestic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labor and employment since 1980.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 topics mainly include the mechanism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ffecting employment,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scale,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income distribution,the impac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employment patterns,and the influenc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on labor process and labor relations. At present,the resear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issues related to the labor market; most of the theoretical discussion,but less convincing empirical research; more macro research,less in-depth investig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production site. In the future,we should further expand the research topics,conduct multi-perspective and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empirical research and micro-research.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梅竹林. 机器人能创造价值吗?[J]. 江西财经学院学报,1980(2):77-78.
[2]王君,张于喆,张义博,等.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机理与对策[J]. 宏观经济研究,2017(10):169-181.
[3]李磊,何艳辉. 人工智能与就业——以中国为例[J].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7(5):13-22.
[4]程承坪,彭欢.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机理及中国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18(10):62-70.
[5]潘文轩.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对就业的多重影响及应对措施[J]. 湖湘论坛,2018,31(4):145-153.
[6]邓智平. 技术话语与工人的自主性:人机对抗的合法性消解——基于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的实证研究[J]. 学术论坛,2019,42(5):1-8.
[7]邓洲,黄娅娜. 人工智能发展的就业影响研究[J]. 学习与探索,2019(7):99-106,175.
[8]谢璐,韩文龙,陈翥. 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多重效应及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2019(9):33-41.
[9]陈明生. 人工智能发展、劳动分类与结构性失业研究[J]. 经济学家,2019(10):66-74.
[10]李珂. 从当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看马克思的人机关系思想[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5(4):71-75.
[11]陈思宇. 人工智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解析[J].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6):8-11.
[12]张新春.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劳动替代机理与过程[J]. 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1(6):64-72.
[13]赵磊,赵晓磊. AI正在危及人类的就业机会吗?——一个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38(6):17-22.
[14]张于喆. 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就业效应及对策建议[J]. 科学管理研究,2019,37(1):43-45,109.
[15]翁玉玲.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法功能调适[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9(1):145-152.
[16]杜传忠,许冰. 第四次工业革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中国的对策[J]. 社会科学战线,2018(2):68-74.
[17]王阳,范宪伟. 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对就业的影响及建议[J]. 劳动经济评论,2019,12(2):39-55.
[18]曾湘泉,徐长杰. 新技术革命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J]. 探索与争鸣,2015(8):32-35.
[19]陈永伟,曾昭睿.“第二次机器革命”的经济后果:增长、就业和分配[J]. 学习与探索,2019(2):101-113.
[20]程虹,陈文津,李唐. 机器人在中国:现状、未来与影响——来自中国企业-劳动力匹配调查(CEES)的经验证据[J]. 宏观质量研究,2018,6(3):1-21.
[21]吴清军,陈轩,王非,等. 人工智能是否会带来大规模失业?——基于电商平台人工智能技术、经济效益与就业的测算[J]. 山东社会科学,2019(3):73-80.
[22]谢萌萌,夏炎,潘教峰,等. 人工智能、技术进步与低技能就业——基于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2020,28(12):54-66.
[23]潘丹丹. 人工智能的就业反极化效应研究[J]. 现代经济探讨,2019(12):25-31,65.
[24]蔡啸,黄旭美. 人工智能技术会抑制制造业就业吗?——理论推演与实证检验[J]. 商业研究,2019(6):53-62.
[25]吕荣杰,郝力晓. 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效应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2018,37(12):131-137.
[26]余玲铮,魏下海,吴春秀. 机器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来自企业调查的微观证据[J]. 中国人口科学,2019(4):114-125,128.
[27]亓红强. 智能技术对就业影响几何[J]. 人民论坛,2018(21):74-75.
[28]邓翔,黄志.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行业收入差距的效应分析——来自中国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J]. 软科学,2019,33(11):1-5,10.
[29]王娟.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新就业形态:内涵、影响及发展对策[J]. 学术交流,2019(3):131-141.
[30]刘敏. 新技术革命对就业的多重影响及政策建议[J]. 宏观经济管理,2017(3):54-56,60.
[31]张成刚. 就业发展的未来趋势,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及影响分析[J].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19):86-91.
[32]朱松岭. 新就业形态:概念、模式与前景[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37(3):8-14.
[33]田思路,刘兆光.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演变与法律选择[J]. 社会科学战线,2019(2):212-221,282.
[34]张新春,董长瑞. 人工智能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向何处去——兼论新技术下劳动的一般特征[J]. 经济学家,2019(1):43-52.
[35]邱子童,吴清军,杨伟国. 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者技能需求的转型:从去技能化到再技能化[J]. 电子政务,2019(6):23-30.
[36]王潇. 人工智能影响知识工人劳动过程的个案研究[J]. 山东工会论坛,2019,25(5):25-30.
[37]魏益华,张爽. 新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劳动关系变化及协调机制[J]. 求是学刊,2019,46(3):71-78.
[38]汪银涛,吴延溢. 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法立法范式的转型[J]. 人文杂志,2019(10):34-43.
[39]刘雨亭. 问题、批判与出路:21世纪国外劳动解放理论研究述评[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5):190-199.
[40]张雯. 数字资本主义的数据劳动及其正义重构[J]. 学术论坛,2019,42(3):106-111.
[41]王水兴.“人工智能+”时代作为商品的数据及其哲学批判[J]. 学术界,2019(10):75-81.
[42]许辉.“世界工厂”模式的终结?——对“机器换人”的劳工社会学考察[J]. 社会发展研究,2019,6(1):143-162,245.
[43]孙萍.“算法逻辑”下的数字劳动:一项对平台经济下外卖送餐员的研究[J]. 思想战线,2019,45(6):50-57.
[44]冯向楠,詹婧. 人工智能时代互联网平台劳动过程研究——以平台外卖骑手为例[J]. 社会发展研究,2019,6(3):61-83,243.
[45]吴清军,李贞. 分享经济下的劳动控制与工作自主性——关于网约车司机工作的混合研究[J]. 社会学研究,2018,33(4):137-162,244-245.

备注/Memo

备注/Memo:
收稿日期:2020-08-03.
通讯作者:赵媛,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E-mail:njnuzhaoyuan@126.com
更新日期/Last Update: 2021-06-30